文字大小
 
    中風資訊 - 醫生的話  
     
   

運動對中風的影響

黃震遐醫生
中風基金董事局副主席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運動對身體有很多好處。許多種癌症,尤其是大腸癌都會因為運動而減少。骨質疏鬆減少,跌起來便較少骨折。而導致中風的危險因素:血壓、體重、血糖控制都會改善。怪不得,多做運動可以減少中風和血管性認知障礙症。而即使不幸中風,多運動的病人血管梗塞的範圍也比較小、中風程度比較輕、復原的程度比較大。

那麼做什麼運動才夠?其實很簡單。英國最近有一項研究報告發現,即使走路都有益。比起每星期只走三小時的人,走八個小時的人中風風險已經少了四成,走二十二小時,即平均每天都行走三小時多的人中風的風險更下降近六成多!心房纖顫是中風的風險因素之一。美國有一項調查也發現經常走路和走路快些都可以減少心房纖顫的發生率。

至於已經不幸中風病人,傳統思想總鼓勵人休息。但研究卻得到相反結論,事實上,過多臥床不起對身體有害多益少,只會降低免疫能力和肺功能、減少肌力、增加靜脈梗塞、關節攣縮、以及站立時血壓異常下墜的風險。因此,中風之後,病情一得到穩定便應該下床,企圖在床外坐立行走。臨床實驗也確實証明早開始運動的病人比遲開始運動的病人進步更多、更早。許多時候,病人和家屬都以為用針灸、電刺激或按摩之類的靜態治療有益。其實,讓大腦神經進行重塑控制動作的線路更為重要,而這只能透過病人親自運動病肢才可以啟動。同時,復康的目的不只是能夠移動病肢,一樣重要是增加肌力和心血管功能。因此,儘管費勁、辛苦、病人還是應該把時間和精力重點放在逐步增加帶氧運動。好的是,現在很多復康中心都有運動機和機器扶助行走機,即使比較嚴重偏癱的病人都可以早日進行行走以及帶氧運動。帶氧運動不但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應付偏癱後移動病肢的額外體力開支,更重要的是會減肥、降低血壓、以及改善血糖控制和血管功能。換言之,再中風的風險程度都會因而減少。

出院之後,病人和常人一樣,還是要注重運動。可惜的是,很多病人過了復康初期,又恢復故我,很少運動。而不少家人也錯誤地過分呵護病人,不想他們過累、太辛苦。但是,縱容他們自暴自棄,坐多走少,甚至多臥少起,結果只會是本來可以好好恢復行走的,都變了是要坐輪椅。再中風風險也因而增加。病友互助組織的好處正是在於可以透過同儕的互相鼓勵,克服困難,協助病人回歸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