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ke_part_newadd Hong Kong Stroke Fund
 
文字大小
 
    中風資訊 - 醫生的話  
     
   

香港中風概況及服務

蔡德康醫生
12/2013


香港有關中風的統計及流行病學的研究不多,缺乏全港性的社區普查,所以沒有全面的數據去評估中風對香港造成的負擔。香港政府每年都會發表全港死亡人數、死亡率及死因的統計數字,這些統計的數據是來自死亡證上的死因。這方面的統計顯示每年中風的死亡人數在過去三十多年來一直維持在三千至三千五百人之間,但當計算了人口的增長及人口老化因素,中風的年齡標準化死亡率(Age-standardized Stroke Mortality rate)卻一直下跌,由1980年的每十萬人中有79.9人死於中風,下降到2000年的41.4人,再下降到2012年的22.5人,下降超過百分之七十。從2003年起中風由香港第三位殺手下跌至第四位並一直維持至今。而同樣的趨勢在其他發達國家相繼出現,包括美國和英國,中風都由第三位降到第四位殺手。但中風在中國內地仍是僅次於癌病後第二位最常見的死亡原因。

中風最可怕的可能不是引致死亡而是造成永久嚴重傷殘,對患者、照顧者及社會帶來很大的負擔。但在這方面我們沒有確實的數據,只能從一些個別醫院的經驗和醫管局的統計去推斷。1984年黃震遐醫生在瑪麗醫院進行了全港第一個中風註冊表的研究,結果顯示百份之四十的病人屬出血性中風,百份之六十的病人屬缺血性中風。近十幾年來在東區醫院及其他醫院的情況已經有很大的改變,現在出血性中風只佔全部中風的百份之二十。香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經濟發展迅速,由低收入社會轉變為高收入社會。同一時間,缺血性中風的發病率上升而出血性中風的發病率下降。西方大部份富裕國家,缺血性中風佔全部中風百份之八十至八十五。很多學者都同意一個地區的中風模式會隨著經濟發展而轉變。內地一些大城市如北京及上海等,九十年代的中風模式也經歷同樣的改變。

香港中風服務及治療的水平過去幾十年來亦不斷提高,中風病發後的病死率(Case-fatality rate)由九十年代的超過百份之二十五下降到近年的百份之十至十五,與其他先進國家相若。但最近十年,病死率已沒有進一步的改善。以東區醫院的經驗,中風病死率停止下降的主因是中風病人的平均年齡大了及嚴重程度大增。由心房纖顫引致的中風大幅由百份之十五增加到超過百份之二十五,而心房纖顫引致的中風往往是十分嚴重的。在其他有人口老化問題的發達國家,中風發病率及病死率同樣是在超過幾十年的進步後,近年也開始平穩下來,同時亦發現心房纖顫引致的中風有增加的趨勢。

從以上的統計數字看到,過去幾十年來香港中風整體的情況有顯著進步,和其他高收入的先進國家不遑多讓。香港中風服務當然和整體的醫療服務水平息息相關。香港醫療服務過去二、三十年有顯著的改善,現在全港所有接收急症中風病人的公立醫院都設置急性中風單位(Acute Stroke Unit),提供跨專業團隊的照顧。在預防中風方面,隨著私家及公營基層醫療服務的改善,成效亦算滿意。

科技日新月異,雖然中風的治療及預防在過去十多年來有很大進步,但一些最先進的治療技術如溶栓治療及血管內介入治療在香港大部份醫院內仍未能全面提供,一般只可在辦公時間內提供經靜脈注射的溶栓治療。溶栓治療是一種高風險的治療,必須在病發後三至四小時內接受注射才有效果。要在很緊迫的時間內完成分流、臨床評估、電腦素描及向病人解釋治療的得益和風險並不容易,必須得到醫院多個部門的緊密合作及有相關的設備和人力才可做到。美國近年開始倡導成立急性中風中心,評核的標準是該醫院要有能力提供二十四小時溶栓治療及有跨專業的中風治療團隊。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香港所有急症醫院都可以提供以上服務。

隨著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我們預計中風的病發率及病人數字將會上升,而中風病人的嚴重程度亦會增加。不論在急性治療、康復治療及預防方面都會面對更大的挑戰,實在有賴各方面的努力及支持才可以戰勝中風,減輕中風對香港社會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