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大小
 
    中風資訊 - 醫生的話  
     
   

點知道會不會中風?

黃震遐醫生

6/2018

報紙上成日都有報導話某種新的技術可以幫你知道有冇會中風的風險。但幫得有幾多?這篇文章希望可以幫大家明白。

中風主要可以分兩大類: 出血性和缺血性。腦出血基本上是因為血壓高,和頭裏有血管畸形或血管疱(瘤)。血壓高好容易知,但頭內有冇血管畸形或疱就只有做血管照影才能夠知。然而,這兩種病因的發病率並非高,因此除非有其他相關因素,如腦癎、親屬病史等,才會很值得去篩查。

以前,香港人腦出血的很多,使人提起中風,就話是腦出血。但事與時遷,現在缺血性的多很多。缺血性的中風原因是腦血管堵塞。很多都是有因可循: 血壓高(家中收縮期超過130)、吸煙、膽固醇高、糖尿病、過肥、缺乏運動(每星期至少150分鐘中度劇烈運動)、吃不夠生果(每天兩隻)和蔬菜(每天至少兩碗),與及親屬病史。工作壓力大、 不夠瞓、多出街食,都容易血壓高。隨了膽固醇高、糖尿病需要驗血才知道,其他危險因素每人都一諗就心知肚明。如果樣樣都合格、無論是出血性或缺血性的中風的風險其實都很低。

隨著年齡增加,心房疾病、心率不規則、尤其是心房纖顫愈來愈愈多。如果你有上一段所講的各種風險因素,年齡大了,心房纖顫的風險就愈來愈高。好的是,醫生用按脈方法一般已經可以診所心房纖顫。另外亦有一些簡單方便的手機程式可以幫你自行診斷。由於心房纖顫的中風需要用抗凝藥(俗稱薄血藥),而診斷又不難,篩查此病便應該做。

要可靠地看腦血管的情況,非做電腦或核磁共振掃描才可以。但這比較昂貴。因此,一般都留給風險因素多,臨床估計屬於高風險一族才做。近來有街坊問我,見到廣告做超聲波檢查頸血管,值不值得做?國內做了一個全國性的調查,發現在一般人口中只有0.4%擁有嚴重到要考慮手術卻仍未具症狀的頸血管狹窄。至於用眼底檢查來看你會不會中風,目前還缺乏足夠科學數據,只是研究項目。